市南学生普及海洋教育“进入深水区”
    来源:孙爱军 朱正师  |  更新时间:2019-09-05 00:00

       打造特色教育,点亮蓝色梦想。市南在教育上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海味十足”。近年来,市南区在科普海洋教育中,不断出新招、谋新法、抓重点、普提高水准上下功夫,使市南海洋研学教育推入深水区。以“海洋课程”为基础,以“多元探究”为策略,以“研学机制”为途径,积极发展海洋特色教育。海洋教育工作经验获评青岛市第五届教育改革创新奖,并在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年会上作专 题介绍。
    一、瞄准海洋最深处。水母究竟存活了多久?水母吃什么?水母有毒吗?水面喜欢什么样的水质等等,今年嘉峪关学校2017级一班“童行途中”活动开启,学生们走出校园,走入场馆和实验室,主动探索与实践。同学们在这次研学活动中,利用三个月的时间,访谈专家、实地考察、实验解剖、网络收集资料、绘制思维导图等多种方式,寻找水母等系列海洋生物的生长轨迹和繁衍环境所必备的自然条件,从一年级开始就喜欢上海的味道,逐步成为乐趣。
    二、探索永远在路上。为持续深化科普海洋教育机制改革,积极探索高水平海洋教育路径,市南区全面推进学区制改革。进一步打破校园壁垒,推动科普海洋教育资源从校园单一教育转到全区联合教育,有学区全面统筹海洋特色课程、教师培养、资源开发等研究,学段衔接覆盖面达到100%,学区制改革步步深入,不断创新科普海洋教育方式,激发海洋科技研学活力。通过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构成“融、盟、贯、通”四大优势,使初小衔接教育实现新突破。
    三、培养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体制,什么样的教育,灌输什么样的理念,决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将会为谁服务,是教育的方向和出路。通过学区初小课程深度融合、打造学区初小教育研究联盟、实施学区初小衔接一贯式培养、建设学区发展绿色通道,构建市南区初小衔接育人共同体,打通衔接“通道”,破除衔接“壁垒”实现初小双向有机衔接。以课程深度推进课程建设,完善特色课程库,学校课程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良好态势。
    四、选择什么样的路。眼中有星辰,心中有大海。目标确定,方向自明。莱芜一路小学2018级3班伴在庄严的升旗仪式上,开展了《海之志·海之智》“美+”少年说;八大峡小学开展“尊重第一课:做自尊自爱的海式少年”活动,作为班队会课程的专题内容,引导学生自尊互爱、真诚有礼、宽容欣赏,鼓励学生拼搏进取,奋发向上;青岛五十七中利用假期开展“超级达人”评比活动,深入挖掘学生在“十个一”素养层面的亮点,促进“以海明德十品行”的落实。
    五、“六化”教育塑英才。市南区大力开展校园普及海洋教育,深化德育教育相结合,积极探索全员育人导师制及学段德育课程,启动“以海明德十品行”的实施。打造“以海正德”海洋德育品牌,推进德育实践课程的主题化、生活化、序列化,全面构建中小幼学段有机衔接、分层递进、前后贯通的德育内容体系。通过科学化引领、人文化入手,艺术化熏陶、习惯化养成,品牌化树立、常态化推进,培育学生海一般的精神品格、人文素养和价值追求,促其形成海一般博大宽广的国际视野、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健康强健的运动体魄、永不满足的探索精神。
   六、艺海探航向远方。市南区着力打造“艺海探航”艺术教育品牌,邀请国内外顶尖管乐大师、指挥大师、芭蕾舞大师走进市南校园。全区已成立23支管乐团、10余支民乐团,成功举办2019年青岛·市南国际管乐艺术周、首届中小学管乐专场演出、青岛市促进中小学全面发展“十个一”项目行动计划工作推进现场会,组织了市南区中小学生美术创意作品展、市南区中小学师生迎新年合唱音乐会等一系列高水平艺术展演,充分展示了市南区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青岛香港路小学胶东大鼓入选首届全国校园春晚。青岛文登路小学学生陶艺作品在省六艺展中获艺术工作坊一等奖,并将参加全国艺术展演艺术工作坊的现场展示。市南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中“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为目标,培养“经略海洋”的未来高能人才,积极推进“海洋+”科普教育,创新打造市南区海洋教育普及特色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