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打造成国内首个海绵机场的建议
  更新时间:2017-12-15 00:00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是我市在建的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区域枢纽机场,作为全国最严重缺水城市之一,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必须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为依据,建设节水型绿色机场。中国工程院王浩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水资源专家和海绵城市建设的创始人之一。近日,王浩院士来青进行学术交流并针对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建设提出了通过“推进海绵型建筑建设”、“推进海绵型道路和广场建设”、“推进机场水资源综合管控和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推进海绵公园建设和自然修复”和“保护和恢复机场周边水体形态”五大措施,将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打造成国内首个海绵机场的建议,现呈报市委、市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参阅。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位于青岛市下辖胶州市中心东北11公里,大沽河以西,胶济铁路和胶济客运专线之间,距青岛市中心约39公里。2011年,青岛新机场历史性的被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全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中国民航“十二五”发展规划,机场定位也由原来的普通干线机场,提升为区域性门户枢纽机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建设必须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为依据,从“海绵型建筑”、“海绵型路场”、“水资源综合管控体系”、“自然生态修复体系”和“机场周边水体形态”五个方面来构建节水型、生态型、智慧型的海绵体系,致力于打造全国第一个绿色海绵型机场。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推进海绵型建筑建设

  推进海绵型建筑建设,要规划建设“源头滞蓄减排+过程绿色控制管理+末端生态调蓄入渗”的绿色管理体系。要积极引进应用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材料、新技术。机场的所有建筑都应因地制宜的在屋顶、天台等处设立与生态景观相结合的高位水池或高位花园,兼用于屋面的初雨收集和中水曝气净化的功能,并采用绿色屋顶,所有屋面相对洁净、低污染的雨水做到100%独立收集,并在绿色屋顶上设置雨水集蓄回用设施,将收集的雨水简单处理后,回用于绿色屋顶绿化等,实现雨水资源全回用。机场建筑的雨落管应优先采用断接方式排水,并将建筑外墙设置垂直绿化,通过设置高位花坛、水池等承接雨水;雨水也可采用散排形式,利用建筑周围的植草沟等将承接或散排的雨水引入海绵设施。在部分建筑底部通过在地下建设深层调蓄池、多功能地下储水库等,提高机场建筑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存蓄的雨水,可用于浇灌、绿化以及处理后中水回用等。可结合机场的景观设计规划,将所有建筑采用海绵设计,以使机场海绵建筑与机场景观能够相互协调、相互融合,以实现功能性和美观性双赢。

  二、推进海绵型道路和广场建设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建设海绵型道路和广场首先要深入了解和收集机场所在区域的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水系及水质、地下水位及排水设施等现状材料,分析海绵型道路建设的基底条件。要采集路面径流,分析机场所在区域SS、CODCr、NH3-N、TN、TP等特征污染物浓度,以零排放理论为指导,根据胶东机场本底现状情况和年径流量控制率最低不低于80%、以悬浮物计的面源污染削减率不低于55%的目标来选择材料工艺,建设海绵型道路和广场。要摒弃以往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改变忽视雨水循环利用的传统雨水快排、直排的“灰色”排水做法,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既要避免洪涝,又要有效收集雨水。要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停机坪和广场等使用透水铺装,采用绿色线路,增强道路和广场绿化带建设,道路和广场绿化带设置生态树池、生物滞留带、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湿塘、退让绿地等加强道路和广场对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要规划在机场设置雨水湿地、湿塘等雨水储存和调蓄能力强的海绵设施,提高对雨水的消纳功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机场内涝和水环境污染,提高机场内部水资源循环利用率,保障水资源系统平衡,减轻对机场排水系统的压力,促进机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于下沉式广场的上部可设置溢流管、底部设置放空管与市政管网相衔接。

  三、推进机场水资源高水平综合管控和排水防涝设施建设

  建设海绵机场,要建立水资源综合平衡的数学模型,精准测算全年雨水总量、分布和各类用水(含蒸发)的数量,科学地调度,实现雨水资源的全利用。机场全区域“海绵体”要以“一片天对一片地”的设计原则,通过细分网格化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调度。要加强对雨水的区域管控,进行汇水区划分,要结合市政排水设计以及建设用地功能区划分的青岛新机场货运区、航站区、南工作区、北工作区、东飞行区、西飞行区6个独立的汇水分区,进行有效地源头收集和利用。通过对汇水分区内部的地形分析,明确分区内地形的变化情况以及高地处、低洼处,根据雨水径流集聚位置不同,设置不同类型、不同功能、不同形式的海绵设施,如高地处设计为硬质铺装的广场,供行人休闲活动,在低洼绿地处采用湿塘、雨水湿地等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海绵设施,避免出现易涝点。机场内要实施雨污分流,采取设置初雨水弃流设施等控制初期雨水污染,处理后的雨水径流汇入海绵设施,各海绵设施经过入渗并通过底部排水盲管相连接,雨水径流收集与转输至湿塘、雨水湿地或蓄水池等雨水调蓄设施。雨水调蓄设施设置溢流管,过量的雨水流入市政管网。机场排水系统要与水务系统规划精准无缝对接,科学利用供水管网实现平时供水和雨季防洪排水双向调水(将雨季多余水经自然净化的干净雨水调入青岛周边水库),实现一管两用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缓解周边地区的水资源压力。要结合雨水利用、排水防涝等要求,科学布局机场雨水调蓄设施,适当建设亲水近水工程,如机场内兴建绿色滨水步道,布置建设漫滩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建设亲水平台、小广场等活动设施,使“渗、滞、蓄、净、用、排”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

  四、推进海绵公园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

  在机场内建设海绵型公园绿地景观,要根据机场周边的地形条件和市政管网设施条件,确定公园绿地雨水径流收集、储存、净化以及利用的技术思路,以及与市政管网设施或水体的连接思路。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生物滞留池等,增强机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海绵地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绿地周边区域雨水径流汇入绿地海绵设施前,应利用植草沟、沉淀池等对汇入公共绿地与广场内的雨水径流进行预处理。所有绿地下沉300mm以上,实现绿地、跑道、停机坪、停车场的雨水在大雨时100%的滞和储(下渗+净化),绿地、停机坪、停车场下面科学精准地设多功能地下储水库,并配有地埋式水处理系统,以保证安全和节约用地。机场应建设具有海绵体功能的生态化公园,利用现有水资源或新建喷泉、水塘等作为雨水调蓄设施,同时筛选和培育适合青岛当地的旱水宜生植物及树种,并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在美化的同时,起到收集和净化雨水的作用。海绵水体周围合理设置生态驳岸,同时设置植草沟、生物滞留池等设施,对流入水体的水进行预处理,并有效应对暴雨侵袭,减少防范汛情。此外,机场的污水是以生活污水为主,易处理,除自然净化作用外,应单独设地埋式或景观式小型硅藻土无臭味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机场生活污水100%零排放和自然生态修复,并将中水100%回用,飞机维修等含油污水另设独立高质高效处理系统。净化后的雨水可用于绿化浇灌、铺装冲洗以及景观回用。

  五、保护和恢复机场周边水体形态

  海绵机场建设应该保护为先,充分评估和优化工程设计,避免仅以工程解决工程问题的习惯性思维。新机场的建设应该避免过于“粗暴”,避免毁林占田等粗放式发展模式,最大限度的保护原有溪流、湖泊等水系及生态系统,维持地区开发前的水文特征。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的海绵机场建设应该加强机场建设前存在的传统粗放建设破坏的生态修复,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落实海绵机场建设指标。机场建设要留足生态用地,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积存净化。在规划过程中充分兼顾雨水汇水区和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态要素的完整性,保留利用水资源,改善水生态。要加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周边坑塘、湿地及大沽河等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恢复,禁止对河流的过度开发利用,停止违背自然规律的截弯取直、河道硬化等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做法。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可与临空经济区共设生态湿地和水库,设计原则为将一年一遇的雨季大雨其他系统无法收纳的多余雨水收储。要拦住及分流机场的客水,保证客水100%不对机场造成影响。用生态阻隔在机场区域内打造水系和长年流水的生态水景,精准用作平时防洪和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的应急泄洪系统。尽量恢复和保持与大沽河等水系的自然连通,构建区域良性水循环系统,逐步改善机场周边水环境质量,以机场为中心带动区域生态化发展。

  (编辑:荆春杰 审核:姜森)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