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区创新“科技+服务”模式,AI赋能银发族变身“创新主角”
作者:青岛李沧区科协 |    来源: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  |  更新时间:2025-04-28 15:32

4月24日,在青岛市李沧区沧口街道党群服务中心,68岁的姜淑琴戴着老花镜,正用AI绘图软件设计新款的盘扣花样。这位经营青岛“姜姥姥”公益裁缝铺四十年的老人周围,坐满了银发学员,有的举着手机询问大学生志愿者如何保存图片,有的互相展示刚修复的老照片……

这场“智龄课堂·青银同行”DeepSeek应用知识公益培训是李沧区适老化数字素养提升活动的日常一幕,也是老龄化社区与智能科技碰撞出的真实火花。今年,李沧区科协深化“银铃科普”品牌建设,在沧口街道启动"银龄e"行动计划,打造"1+N"适老科普矩阵:1个区级智慧养老中心,N个街道特色场景,以“科技+服务”积极探索科普工作的新路径、新方法,为公众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科普内容,让老年人在体验科技魅力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AI、拥抱AI

沧口街道是李沧区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区域,70岁以上老人占全区五分之一。尽管智能手机普及率达100%,但多数老人仅停留在接打电话、发送微信的基础功能。沧口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社工逄晓回忆最初调研时的场景:“很多老人听说要学AI,第一反应是摆手:‘那是科学家的事,跟我没啥关系,我也学不会’。”

转变始于一场“接地气”的课程设计。李沧区科协摒弃传统技术讲座模式,推出“理论培训+场景实训+青银互助”三维教学体系。理论课聚焦“10分钟微课堂”,用“手机看病挂号”“AI修老照片”等生活场景切入;实训环节设置裁缝铺、菜市场、家庭客厅等模拟场景;而“青银互助”则让大学生志愿者与老人结成“学习搭子”,在双向互动中破解难题。

课堂的火爆程度出乎意料。每周四上午的课程,老人们提前半小时便带着笔记本、保温杯来占座。“以前总愁裁缝铺的花样过时,现在用‘豆包’AI,旗袍盘扣都能设计出3D效果。AI成了我的'灵感针线包'!”姜淑琴总坐在第一排,她的帆布包里装着两样“宝贝”:一本手绘的操作步骤图,一沓用AI设计的新花样。

为解决老年人学不会的担忧,李沧区科协联合沧口街道引入“大学生科技导员”,打造“理论培训+场景实训+青银共创”学习机制。来自山东大学青岛校区、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的36名学生志愿者,经过老年心理学、沟通技巧培训后,化身“技术翻译官”。他们用老人熟悉的语言重构科技概念:将“算法”比作“做菜的火候把控”,把“数据训练”解释为“教小孩认图”。

这种需求导向的模式催生了诸多实用成果:剪纸大姨赵枚通过DeepSeek平台学习全国剪纸流派,AI生成了“胶东窗花+关中剪影”融合图样;AI不仅还原了刘美华等三十年前纺织女工的青春笑靥,更让黑白影像中的姐妹们""了过来;独居老人张建国学会用语音助手记录服药时间,女儿感慨“终于不用每天打三个电话提醒”。而老人们的生活智慧也在反哺年轻一代。学生们整理出《银龄AI学习笔记》,掌握了更好的与老人沟通的技巧。

数据显示,参与项目的老人AI使用率从17%提升至89%,72%的学员成为社区“科技种子”,主动指导其他老人。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社会参与感的提升:姜淑琴的AI设计作品被青年顾客追捧,赵枚的剪纸课通过直播吸引诸多粉丝,这些银发学员正从科技旁观者转变为创新参与者和“价值创造者”。

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是家事,也是国事。今年以来,李沧区科协积极回应老年人科普需求,统筹各类资源,以务实的服务、多元的内容绘就助老惠老“同心圆”,构建资源联动、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适老科普新模式,集聚强烈的社会关切和现实价值,实现了老年人共享科技成果和银龄群体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促进健康老龄化工作和银龄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