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新区“十佳科普工作者”、青岛文化之星、青岛市博物馆学会先进工作者、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优秀志愿者、山东省科普专家人才库科普综合类专家、山东省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委员会及展览交流专业委会第一届委员、青岛西海岸新区科普创作协会会长、青岛西海岸新区科普联盟副理事长……一张张奖状,一份份荣耀,他热爱科普,为了梦想,倾力打造全国首屈一指的贝壳博物馆;他辛勤耕耘,投身科普教育,奋力谱写“小贝壳大科普”文章;他刻苦钻研,积极探索科普创作,让科普的种子传播得更广;他勇挑重担,勇当领头雁,全力打造优秀科普队伍,他就是青岛贝壳博物馆馆长、高级馆员耿秉。
一、追随梦想,倾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科普场馆
1983年5月,耿秉出生在并不临海的鲁中内陆地区山东淄博,但受家庭影响,从小他就对贝壳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相关贝壳及贝壳化石的收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的产生了一个美好的梦想——建立一家以贝壳为主题兼顾海洋科普的博物馆。但,他也清楚,这不是一件拍拍脑袋就能干的简单事情,这需要足够多的贝类相关藏品,也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他为实现这个梦想努力着、奋斗着……期间也有想过放弃,但那个梦想始终萦绕在心头,支撑着他坚持着、拼搏着……终于,2015年,他积极争取到家庭和父母的支持,并多方面筹措资金,共投入2000多万元,开办了青岛贝壳博物馆,成为了馆长。该馆坐落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唐岛湾畔,是全市和全省首家民营资本投资,面积2600平方米,以贝壳为主题,集贝壳研究、收藏、科普教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海洋特色博物馆。他带领全馆人员经过四年多辛勤打造,通过收集、交换、购买等,不断丰富科普藏品,目前已经展藏12000余种贝壳标本、5000余枚贝壳化石、1000余枚贝壳邮票、800余件贝壳文物及艺术品,展藏数量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综合展出内容属国内首创,自运营以来引起了社会各届的广泛关注,科普影响力迅速提升。该馆先后获得国家级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山东省和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连续三年获得全区“我最喜欢的科普场馆”等称号,并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国中小学校长海洋文化教育培训基地”。
二、投身科教,倾情谱写“小贝壳大科普”文章
开展贝壳和海洋研究和教育,倾情铺就这条科普之路,这是一名有担当的馆长的美好情怀。本着这份使命与情怀,耿秉还主持探讨了贝类科普的延伸工作并收到较好成效。
(一)他努力做一名投身科普工作一线的馆长。为准确命名每一类贝壳的名称、种类和相关专业知识,耿秉带领团队跑遍了全国十几所海洋研究的知名高校院所,拜访了三十多位专家教授,查阅了一百多本专业书籍,记录了几万字的笔记,为3000多种贝壳分类、注明……这两年多时间的奔波、请教和学习都是值得的,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和教授被他的执着和坚持所感动,专门抽时间到青岛贝壳博物馆开展现场指导和研究,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科普作家协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专家学者参观后,纷纷称赞该馆是国内唯一具备专业级水平的贝壳科普文化博物场馆。他带领团队,结合青岛的海洋资源优势,研发了以贝壳为主线、以海洋科普教育为核心的不同类型的特色科普教程和教具,开展了系列科普讲座和讲解。耿秉一直承担科普讲解工作,向广大青少年进行科普知识宣讲,他的讲解生动、有趣,针对不同受众群体,能够因人而异、富有变化,受到青少年等广大公众的喜欢,每次讲解的现场听众都会时不时发出阵阵赞叹和热烈掌声。
耿秉一直坚持让更多的公众能够了解贝类知识和海洋文化、激发科学兴趣,就要走出博物馆面向学校团体、社区居民等做更多的科学普及工作,这也是他作为博物馆馆长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和使命。于是,他陆续推出“小贝壳”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重点对青岛市的中小学生和居民开展基于贝类、海洋科普及相关科学科技等内容的数十场科普讲座和科普实践活动,使科普工作扎实落地、深入实处,让受众者真正感受到小小贝壳带来的大科普。青岛贝壳博物馆建成四年多来,耿秉先后开展500多场次科普讲座和讲解、2万多受众……他的“小贝壳”进校园、进社区科普行动受到了周边学校老师、家长、广大中小学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和赞扬。
(二)他努力让科普插上信息化的翅膀。为了推广海洋科普教育,耿秉积极捕捉信息化科普的机遇,2016年开始主持研发“贝精彩”远程科普服务系统。他和他的团队没日没夜的钻研、收集资料、系统测试等,带头开展了在线科普题库、科普图书创作、原创科普微视频创作以及互联网科普创作服务平台搭建等工作,目前科普数据库已完成6000G,购买远程服务器两台、VR测试仪6台、电子显微镜15台、天文望远镜3台、互联网视频终端1台,远程独立互联网科普服务系统以及客户端APP已在建设中。他的“贝精彩”科普系统充分融合科普资源优势,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优势,使用AI、VR、机器人语音识别科教、云科普等技术,实现实时远程在线科普基地参观、远程可视化科普交流、远程可视化科普教学等,实现社会科普资源共享,便捷全民科普,并入选2016全区智慧城市重点建设项目。
三、探索创作,倾心传播科普的种子
耿秉的科普之路因为热爱而不断延伸,除了悉心运营场馆,为了更好地向人们传播科普,耿秉带领团队一起进行贝类科普的创作和科普研学的课程研发。
(一)创作热情为科普注入新活力。近年来,他屡屡发表科普作品,其中《神奇的螺旋》在2018年(首届)山东省科普创作大赛中获得科普文学类一等奖。不仅自己以身作则投身科普,耿秉还希望能让更多青少年通过贝壳这个窗口了解海洋生物、认识自然,想要帮助学生们从不同角度知海、亲海、近海,培养青少年的海洋科普意识。他精心挑选了馆藏的四个科的100种精心挑选的最具代表性的贝壳标本,并邀请摄影老师逐一对所选标本进行拍摄、修图等,经过130多个白天黑夜的反复甄选,编著了国内第一部贝壳儿童启蒙读物《神奇的贝壳》。为了让青少年更简单易懂地了解贝壳知识,他决定采用手绘插图的方法,分五个方面对贝类知识进行阐述,编著了《小贝壳大世界》这一图书,包括《贝壳不简单》、《神奇的螺旋》、《贝壳里的科学奥秘》、《让贝壳回家》、《贝壳与化石》五个部分。在这期间耿秉经历了若干次审稿、校稿工作,而加班加点更是成了家常便饭,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小贝壳大世界》经过六审六校于2019年7月出版发行。他的目光远不止到此,为了让更多的公众了解海洋,了解贝壳知识,耿秉已经着手准备《贝壳说》系列科普图书,目前已经完成了《贝壳说螺旋》、《贝壳说艺术》、《贝壳说生态》等十余本样书初稿,即将面向世人。
(二)科普创作让研学课程更有内涵。他深知研学是近年来的一个主流和趋势,所以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不同于有的科普基地把研学课程交给研学代理机构去开发,耿秉认为这种事情应该自己做,才能更有科普内涵,更有亲和力,他熬了几个月的通宵,对贝壳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进行深入研究,分门别类的开发出了具有青岛贝壳博物馆特色的研学课程,把贝壳与数学、天文、地理、美学等十几个学科联系起来,并编写了配套的研学手册,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目前,青岛贝壳博物馆承接的科普研学青少年已达3.5万人次,成为省内外知名的研学旅行基地。
四、勇当头雁,全力打造优秀科普队伍
作为馆长是要承担使命的——要让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热爱海洋从了解神奇的贝类开始;要让科研领域多一个独特的海洋贝类;要担当全球贝类爱好者的研究平台,这需要打造优秀的科普团队。
(一)加强贝壳博物馆科普队伍建设,提高科普服务水平。耿秉不断思索如何提高科普工作人员的工作素养,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贝壳博物馆的科普工作者的队伍不断充实壮大,有时为培养讲解员的业务水平,他经常是手把手的教讲解动作,一句一句地分析讲解内容,打造出了一直以讲解为主体的优秀科普队伍。该馆现在已有专兼职科普工作人员12名,其中科普专员8名,其中他本人入选山东省科普专家人才库综合类专家,4人分别获得全区“优秀科普志愿者”、“科普大使风采秀”展演一等奖、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等荣誉称号。针对国外游客对贝壳的兴趣不断增加,耿秉还通过内部培训与科普招聘志愿者等方式,致力于培养能讲外语的科普讲解员。近两年,贝壳馆累计接待接待英、法、德、美、日、韩等41余国家地区游客4000余人次,芝加哥大学、剑桥大学、以色列海法大学、慕尼黑大学、马来西亚教育部等专家学者来馆参观交流,他和团队成员的讲解给国外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搭建了中外友好交流的友谊之桥。
(二)加强科普创作队伍建设,提高科普作品影响力。由于耿秉对科普工作的热爱和他在科普工作方面的突出成绩,他被大家推选为青岛西海岸科普创作协会会长。在他的带领下,科普创作协会的各项工作也有序推进。为不断激发63名会员科普创作的热情,在建立健全协会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基础上,定期举办主题采风活动及科普作家进校园等活动,不断提高会员的创作水平,扩大科普创作协会在当地的影响力,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科普作品,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做出贡献。近年来,该创作协会成绩斐然,2018年发表原创科普作品30多篇,受众人次达5万人次;在2018年的山东省科普创作大赛中,共有3件原创作品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共10项,实现的科普作品质的飞跃。
未来,耿秉正带领他的团队,依托他的青岛贝壳博物馆,开始了总投资3.3亿元、建筑面积40000平米的东方贝壳文化博览园项目建设,打造世界贝壳博物的标志和国家海洋文化的重要名片,小小贝壳又将成为大科普的崭新舞台和起飞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