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映辉|登高壮观天地间——学会创新与智库建设:青岛科学学回顾与展望
作者:青岛市科协学会部 |    来源: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  |  更新时间:2025-05-09 11:13

1985429日,青岛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在青岛正式成立。至今,已经走过四十年的风雨历程。岁月忽如流,弹指一挥间。回顾学会40年的发展历程,抚今追昔,感慨万分。一届又一届的理事会成员、学会工作者、志愿者和积极分子,不忘初心,戎马壮怀,秉持老一辈科学家科学报国,创新为民的科学精神与高尚情怀,身负使命探索,怀揣事业办会,带着情感服务。迄今,学会青春绿如茵,元气似少年。仍然朝气蓬勃,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学会创新驱动与源头活水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灿烂,若出其里。一个学会40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矢志不渝、创新不止。创新动力来自何处?源头活水又在哪里?还有哪些鲜明的特色?

学会不以群小而不为。在继往开来、创新发展中,始终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植根科研一线,扎实干事创业。鼓励学会成员心怀报国之志,以高远的视野与广博的情怀,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做一个有崇高理想,追求高尚、纯粹和有道德的科技工作者,一个有利于国家利益与人民幸福的创新创业人,将创新为国、科技为民作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追求目标与不懈动力。

学会不安于得过且过,不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敢于探索,勇于创新,首先提出“学科交叉、行业跨界,个性混搭,多元协调”的发展理念与战略架构。通过搭建小平台,完善大中介,探索开放式、多元化、跨学科的智库共享平台模式,推进“七位一体(府产学研资介媒)”“三个服务(服务科学决策、服务创新发展、服务学会会员)”与学会/科学智库架构建设紧密结合,形成多元一体、系统集成,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与全新境界。

学会力主跳出“小院高墙”,越过“一亩三分地”。文缛礼,去形式主义、圈圈主义。不搞闭关自守,不作茧自缚。破除学科壁垒、“孤岛思维”,打通信息屏障,加强学科生态圈建设。学会始终认为,无视学科交叉渗透与知识创新的浪潮,关起门来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小圈子自言自语、自娱自乐,故步自封,就不可能实现创新发展。在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难以寻机遇、有担当、敢作为,充分发挥“第三方”作用。

学会主张不拘一格聚人才。既有识人之智,也有用人之方,更有容人之量提倡“老中青”三结合,老有智慧,中有担当,少有聪敏。成员的单位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贡献大小不同,但人有所长,各有千秋,要五湖四海,兼容并蓄。学会敞开大门,开源合作,跨界互动,包容发展。打破人才资源学科壁垒、部门壁垒、产业壁垒和区域壁垒,以及专业边界狭窄,使用本位化,聚合具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和不同学科知识的人才,形成跨领域、跨地区、跨行业的人才库,知识圈、服务池与流通渠道。

学会坚持“合作不交易,咨政不越位,干事不虚浮”的原则。作为公益性学术社团组织,自律自净,以德为先。为维护学会公正与独立性,提升公众信任度,避免利益冲突,保护学术资源,只谈合作,不搞交易,不参与偏离“三个服务”的非公益的活动。对于新会员入会,严格按照学会章程要求与行为方式,设门槛、讲规矩、定标准。要求学会服务者及其理事会成员,多雪地送炭,少锦上添花。做到胸怀远大,德才兼备,严以律己,公允持正。

学会主张“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反对学术本本主义与虚名浮利。学术会议不拉扯关系,不搞论资排辈,不以权威主场,不设C位。提倡学术交流不讲空话、套话、废话。探索观点平等公正,建言献策畅所欲言,咨询服务“真金白银”。干真的,做实的,脚踏实地,从聚焦众所纷纭的探索中,获得研究新视角、理论新观点、学术新思想,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互动交流与创新发展。

学会秉持长期主义,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立足一线,服务基层。不做墙上芦苇,水上浮萍。提倡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对外合作与互动交流,不搞“假大空”、“瞎忽悠”。主张群内外的相处之道,不掖着藏着窝着。办事畅亮,有血有肉,有底有气。光明坦荡,抵御庸常。以真情实意,真诚待人,热情助人。办事讲究认真靠谱,既要有高度,也有温度,更有深度。友情相助,携手同进。

曾是昔年辛苦地,不将今日负初心。青岛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四十年的发展证实,倘若不能站在应有的战略高度,没有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胸怀,缺乏理想必将实现的信心,就不可能数十年如一日,事业担当,以情办会;就难以攻坚克难、汇聚人才、有所作为;也就难以做出独树一帜的创新实践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因此,我们可以说,始终不渝地追求崇高理想,持之以恒地高扬科学精神,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对所从事的科学事业执着追求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是推动青岛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不断前进、追求卓越的动力

学会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青岛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在改革开放、科技革命、经济转型中应运而生。在当今全球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社会需求多样化的大背景下,学会面临着与时俱进,持续提升学习能力、协调能力、运作能力、社会影响力,以及人才凝聚力等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面对科技日新月异、市场瞬息万变,学科交叉,多元互动、渗透融合将进一步加快,新技术、新成果、新业态的功能性替代与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普及,传统职业层级与学科边界越来越模糊。新兴科技成果以惊人的速度广为渗透并改变各行各业的工作方式,并重塑职场、学科、就业版图。一些传统型、僵尸型学会将被创新浪潮无情淹没,碌碌无为、形式主义的繁文缛节与活动模式将销声匿迹。这就意味着,基于未来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亟待实施多元一体改革与系统创新,加快形成未来学会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与新路径。

期间,智能化、网络化实现社会化的无缝连接、全面覆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广泛普及与运用,极大地提升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推动学科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为学会与智库提供了新的互动方式和公共服务平台。越来越多的学术团体通过线上运作与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如线上学术交流、培训教育、科普、研究与合作)等,不断拓展智力空间与提升了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资源一体化与人工智能的普遍共享,以及全程全网、跨域跨行的学术活动将成为新常态,虚拟工作者、线上服务、智能供需对接,学者与AI论文同台研讨等,成为未来学会组织学术、科普、咨询活动的场景。学会“三个服务”与科学智库对于社会影响力、决策支撑力,也将越来越明显。

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成果的形成与广泛运用,对于传统的人浮于事的职级重叠、内卷管理是一剂解药。传统的层级结构将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柔性灵活和务实高效的工作方式。通过科技赋能和模式创新,其影响不仅体现在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更是通过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融合发展,催生学术组织的管理革命与模式重构。

与此同时,伴随着AI等工具的全面运用,必然会出现科技伦理、系统监管及社会治理的适应同步,资金、人才和政策的不协调,以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平台建设滞后等问题,这对科技法律与知识产权保护,伦理道德与组织建设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规制要求。

由此可见,如何充分发挥会员及其会员单位的社会性、创造性资源,加快开源社团与公共服务共享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科学普及的社会公益性,共同解决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越来越需要学会跨学科、跨行业的结构调整、模式创新与系统集成。

学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政策 

随着科技、经济与社会的融合发展,要进一步拓展学术探索边界,加快学会范式变革,推进系统创新与高质量发展。通过建章立制、超前布局、柔性服务,系统监管。根据科技经济与社会迅速发展需求,推进学科交叉、行业跨界,全域合作,加快服务科技经济发展、服务学会工作的制度性改革,不断完善激励性政策与系统管理体系。

其次,战略政策与领导力对学术繁荣、社团发展与创新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为学会提供了资源开拓的无限空间。依据国家战略与政策导向,促进学会创新发展,需要积极灵活地提供政策支持,有的放矢地出台务实可行的措施,如简化多重流程,完善分类管理,减少繁琐报表、无效会议与繁琐考核,加大定制服务等,进一步激发学会的凝聚力、主动性与创新活力。

第三,科技经济与社会供需变化,促进学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随着国家战略等重大议题的复杂性、关注度提高,以及推动学术团体从传统组织单一性、专业化向交叉性、多元化转型。政策出台不仅要面向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服务,而且要鼓励学会/智库以前瞻性、关键性问题为导向,探索与寻求科技经济发展及供给侧改革的“空白带”,提供精准有效、有的放矢的“第三渠道”服务。

第四,锻造充满活力的学会/智库机制,为集聚青年力量提供大显身手的平台。作为第三方人才资源库通过积极吸收青年会员,形成多学科、跨行业的人才资源比较优势。以社交媒体影响、创新组织等形式(如青年创新专委会等),广泛展示青年人才的创新创业与颠覆性科研成果,为未30年的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步步登高的台阶与纵横驰骋的天地。

第五,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建立多渠道科研项目支持。加强智库能力建设,加强项目管理培训(项目管理、法律法规、数字化技能普及),推动行业自律,建立透明化的项目标准与项目评估流程,鼓励府产学研资介部门,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与学会/智库的战略性项目合作。推动多学科、跨领域、一体化的智库服务队伍建设。

六,加强“三支队伍”(理论队伍、智库队伍与科普队伍)建设,构建系统性、全循环的“三合一”运作机制。通过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咨询服务、科学普及等活动方式,加大学会会员单位科研成果的转化、学术交流、咨询服务与科学普及的互通互联,进一步增强学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与公众认同。

结语

登高壮观天地间。青岛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40年的发展历程与实践证实,聚心凝力一件事,不躺不等不靠不作,以“螺丝钉精神”,将学会工作自觉地融入服务国家战略与城市创新,为中国科技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这就是学会创新与智库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由此可鉴,一个学术团体要做到生龙活虎,有声有色,关键要有一群心怀“国之大者,无私奉献且“理想大于天”的队伍!有情怀无情怀,积极不积极,主动不主动,干事不干事,社会影响及其贡献大不大,与学会服务者、积极分子、志愿者的思想境界、创新动力与价值观不无关联。

学会不同于传统型单一学科与专业的线性结构与发展模式,高度重视多元一体、系统集成的组织体系与专委建设。秉持学科交叉、行业跨界、个性混搭、多元协调,构筑“七位一体”、“老中青三结合”纵横体系,依靠理事会与积极分子的作用,形成松而不散、重而不叠、多元融合的学会/智库架构。

学会建设与创新发展还证实,在全球化、市场化的背景下,依靠制度管理、政策赋能,更需要事业自觉、服务自信,积极参与、主动担责。尤其是要明确的是,学会工作是学术交流与社团管理的需求,更是国家战略引领、城市创新发展通过第三方供给、参政议政、多元治理的最优体现。

事实上,通过政策激励、资源赋能和自身能力提升,学术团体可以更好地成为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支柱”。在“三个服务”,承办党委政府的咨询服务项目,解决科技经济与发展社会问题,促进七位一体、协调发展,在服务中国科技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未来世界将进入系统集成、扁平一体、全程全网的智慧流时代。这一发展趋势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和社会结构。青岛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科学智库以40周年为起点,基于新使命,再启新征程,通过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探索问题,展望未来,为新时期学会创新与智库建设建言立论,为可持续发展加油充电。继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在一代一代、前赴后继的接力者的不懈努力下,青岛科学学/科学智库创新发展事业,必将灿烂如花,缤纷四溢,前程似锦。


关闭窗口